*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线上配资之家网
2025 CSCO BOC/BOA结直肠癌专场
撰文:Cassie
2025年7月4-5日,中国临床学会(CSCO)联合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在江苏南京盛大召开。
7月4日上午,本次CSCO BOC/BOA会议结直肠癌专场报告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主持,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王峰教授围绕2025 ASCO年会中晚期一线结直肠癌治疗方面在本年度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解读。
图1 徐瑞华教授和张苏展教授担任结直肠癌专场主持
CheckMate 8HW研究:NIVO+IPI或成为MSI-H/dMMR mCRC患者新选择
在本次晚期研究专题汇报中,王峰教授首先介绍了CheckMate 8HW研究的扩展分析结果[1]。该研究评估了纳武利尤单抗(NIVO)联合伊匹木单抗(IPI)vs化疗或NIVO单药治疗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SI-H/dMMR mCR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本次分享重点聚焦两个方向:一是NIVO+IPI联合方案与NIVO单药在所有治疗线数中的疗效扩展分析;二是NIVO+IPI与化疗在一线治疗中疗效的长期随访结果,为优化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图2 王峰教授进行结直肠癌专场报告
CheckMate 8HW研究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研究,研究共纳入839例未接受过免疫治疗、经组织学证实的MSI-H/dMMR型且不可切除或mCRC患者。初治患者按2:1:1比例随机分配至以下三组:NIVO联合IPI组(n=354)、NIVO单药组(n=353)和对照组(化疗±靶向治疗,n=132)。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由独立影像评审委员会(BICR)评估的所有治疗线数中NIVO+IPI vs NIVO单药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一线治疗中NIVO+IPI vs 化疗组的PFS。
主要结果:
截至2024年8月28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47.0个月。主要终点结果如下:
在所有治疗线数(NIVO+IPI vs NIVO单药):
NIVO+IPI组在PFS方面较NIVO单药组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显著性的延长,中位PFS尚未达到(95%CI:53.8-NE),而NIVO单药组为39.3个月(95%CI:22.1-NE),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8%(HR=0.62;95%CI:0.48-0.81;P=0.0003)。
一线治疗人群(NIVO+IPI vs 化疗):
中位PFS结果显示,NIVO+IPI组为54.1个月(95%CI:54.1-NE),而化疗组仅为5.9个月(95%CI:4.4-7.8);HR:0.21(95%CI:0.14-0.31),显示NIVO+IPI在初始治疗阶段显著延长PFS,风险降低达79%;
图3 CheckMate 8HW研究主要终点1
图4 CheckMate 8HW研究主要终点2
关键次要终点分析显示,NIVO+IPI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1%(95%CI:65%-76%),显著优于NIVO单药组的58%(95%CI:5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
安全性方面,NIVO+IPI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的患者,其PFS和ORR与整体人群保持一致。两组患者中大多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发生于治疗的前6个月,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皮肤和内分泌系统的不良反应在NIVO+IPI组更为常见,但整体发生率与NIVO组相当,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小结:
CheckMate 8HW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明确证实,在MSI-H/dMMR型mCRC患者中,NIVO+IPI方案在一线及多线治疗中均展现出持久且显著的疗效优势。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NIVO+IPI方案作为MSI-H/dMMR mCRC患者标准治疗选择的临床地位。
BRAF V600E突变型mCRC患者一线治疗:EC+mFOLFOX6方案优势显著
随后,王峰教授为大家分享BREAKWATER研究的最新数据[2]。作为“FrontRunner”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前期已达成双重主要终点之一(ORR),其结果支持美国FDA加速批准EC+mFOLFOX6方案用于BRAF V600E突变型mCRC患者的一线治疗。本次报告聚焦BICR评估的PFS初步分析、EC+mFOLFOX6与SOC组OS的第二次中期分析以及安全性数据。
图5 王峰教授解读BREAKWATER研究
BREAKWATER研究是一项开放、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共纳入637例未经系统性治疗的BRAF V600E突变型mCRC患者,按1:1:1比例随机分配至EC组、EC+mFOLFOX6组或SOC组。后经方案修订后,EC组的入组停止,随机分配方式调整为1:1分配至EC+mFOLFOX6组或SOC组。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由BICR评估的PFS和ORR,关键次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
主要结果:
截止2025年1月6日,EC+mFOLFOX6组较SOC组显示出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显著性的PFS改善,中位PFS分别为12.8个月 vs 7.1个月(HR=0.53,95%CI:0.407-0.677,p<0.0001),达到主要终点。BICR评估显示,EC+mFOLFOX6组ORR为65.7%(95%CI:59.4%-71.4%),显著优于SOC组的37.4%和EC组的45.6%,且缓解持续时间(DoR)≥6个月与≥12个月的患者比例在EC+mFOLFOX6组中也更高。
图6 BREAKWATER研究主要终点PFS
图7 BREAKWATER研究缓解情况
关键次要终点OS的中期分析亦达统计学差异,两组中位OS分别为30.3个月 vs 15.1个月(HR=0.49,95%CI:0.375-0.632,P<0.0001)。各亚组分析结果普遍倾向EC+mFOLFOX6组。
图8 BREAKWATER研究OS数据
安全性方面,各组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SAEs)发生率分别为30%(EC组)、46%(EC+mFOLFOX6组)和39%(SOC组),安全性特征与各药物已知特性一致。
小结:
BREAKWATER研究已达到双重主要终点及关键次要终点。结果显示,结果表明,EC+mFOLFOX6方案在BRAF V600E突变型mCRC患者中,较标准治疗显著延长PFS与OS,疗效确切,安全性可控,具备成为该类人群一线治疗新标准方案的潜力。
此外,尽管EC组被中止入组,其在ORR方面仍高于SOC组,中位PFS相当,中位OS更长,生存曲线在早期即明显分离,且安全性特征更优。因此,对于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EC双靶治疗可作为一线可选方案之一,尤其适用于体能状态较差或合并基础疾病者。
安罗替尼联合方案为RAS/BRAF野生型mCRC患者提供全口服一线新选择
最后,王峰教授介绍了今年ASCO大会上入选重磅研究(LBA)的ANCHOR研究[3]。这项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教授团队开展的研究,首次在RAS/BRAF野生型mCRC一线治疗中,比较安罗替尼与贝伐珠单抗联合CapeOX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
图9 王峰教授解读ANCHOR研究
ANCHOR研究(NCT04854668)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III期的非劣效临床试验,共纳入748例经MDT评估的初始不可切除RAS/BRAF野生型mCRC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两组:安罗替尼联合CapeOX方案组,或贝伐珠单抗联合CapeOX方案组。研究主要终点为是由IRC评估的PFS(非劣效性界值HR=1.09)。次要终点包括研究者评估的PFS、ORR、OS、肝转移灶切除率、安全性和生活质量。
主要结果:
截至数据截止时,中位随访时间为25.10个月。IRC评估结果显示,安罗替尼组在主要终点PFS上与贝伐珠单抗组具有相当疗效,中位PFS均为11.04个月,HR=1.00(95%CI:0.84-1.18),满足预设的非劣效性标准。
图10 ANCHOR研究主要终点PFS
亚组分析中,大多数亚组疗效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肺转移亚组中,安罗替尼组PFS略优于贝伐珠单抗组(15.74个月 vs 9.69个月,HR=0.34,95%CI:0.10-1.13);而在淋巴结转移亚组中,贝伐珠单抗组相对优势(9.66个月 vs 6.97个月,HR=1.67,95%CI:0.67-4.16),但两者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在维持治疗阶段,安罗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卡培他滨的PFS也相当:IRC评估为7.06个月 vs 6.90个月,研究者评估为7.89个月 vs 7.26个月。
图11 ANCHOR研究维持治疗的PFS
次要终点方面,ORR、DCR、中位DoR、肝转移灶切除率等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安全性方面,安罗替尼组≥3级TEAEs发生率高于贝伐珠单抗组(73.99% vs 59.20%),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下降、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均为既往已知的不良反应谱。两组在生活质量(QoL)评估方面差异不显著,治疗依从性良好。
小结:
在不可切除RAS/BRAF野生型mCRC患者一线治疗中,安罗替尼联合CapeOX方案与贝伐珠单抗联合CapeOX方案具有相似的抗肿瘤效应,安全性良好且生活质量相当。该方案为患者提供了全口服治疗新选择。此外,安罗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的全口服维持治疗显著减少了静脉输液需求,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便利性。
专家述评
在王峰教授的分享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对结直肠癌治疗研究进展作出总结发言。
图12 周爱萍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周爱萍教授
近年来晚期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治疗模式正经历革命性转变。基于以上三项关键临床研究的数据,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精准治疗新策略,为 MSI-H/dMMR ,RAS/RAF野生型及BRAF V600E突变型结直肠癌提供了全新治疗方案。此外,新辅助治疗与辅助治疗的发展也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 随着免疫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dMMR结直肠癌有望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疾病,甚至实现临床治愈。因此,早期对患者进行精准分型甄别, 将进一步提高疾病治愈概率。
参考文献:
[1] Heinz-Josef Lenz, et al. Nivolumab (NIVO) plus ipilimumab (IPI) vs chemotherapy (chemo) or NIVO monotherapy fo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MSI-H/dMM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 Expanded analyses from CheckMate 8HW.. JCO 43, 3501-3501(2025).
[2] Elena Elez, et al. First-line encorafenib + cetuximab + mFOLFOX6 in BRAF V600E-mutant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BREAKWATE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and 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analyses.. JCO 43, LBA3500-LBA3500(2025).
[3] Ke-Feng Ding, et al. Anlotinib versus bevacizumab added to standard first-line chemotherapy among patients with RAS/BRAF wild-type, unresectabl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sed, phase 3 clinical trial (ANCHOR trial).. JCO 43, LBA3502-LBA3502(2025).
本文来源:医学界肿瘤前沿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金富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