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40℃的高温炙烤华夏大地,空调成为城市生存的刚需。然而股票配资网站行情,当制冷效果随着使用年限逐年衰减,维修账单则成为困扰无数消费者的烦恼。
与其他室内家电不同,在高楼上安装外机的空调一旦出现故障,不仅影响生活舒适度,更会带来高昂的维修成本。这成为消费者在使用空调时的一大痛点。
行业数据显示,家用空调在使用6年后故障率普遍会显著上升。在维修工开出的“换零件900元、高空作业费180元、上门费60元、加氟200元”报价单面前,普通消费者毫无议价能力,单次维修成本动辄几百上千元,几乎达到购买新空调入门款的一半价格。不买不行,买了就只能祈祷它不要出问题——这成为很多空调消费者的内心写照。
但是,购买格力空调的消费者的内心则多了一丝笃定:因为格力承诺“10年免费包修”。也就是说,在购买格力全系家用空调产品之后的10年内,免费包修。与之对比,空调行业普遍包修期限仅为6年。
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高居不下,成为了很多空调品牌不敢提出“10年免费包修”的原因所在。问题是:为什么只有格力一家敢承诺全系空调免费包修10年?它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展开剩余89%核心保障是产品质量的硬实力
格力的底气来自令人惊叹的产品可靠性。
董明珠曾透露关键数据:格力空调故障率已降至万分之三,即:每销售1万台空调,仅有3台需要维修。“我们争取做到百分之百不维修,所以才有底气说10年包修。”
支撑低故障率的基础是格力严苛的质量管控体系,这源于一场刻骨铭心的教训。
1995年5月,一场因电容供应商擅自更换劣质材料引发的“大面积死机”事件,几乎将格力推向生死边缘。为挽回声誉,格力耗费巨资派出大批人员全国紧急更换电容,经济损失达上百万元,品牌形象更是遭受重创。
这场灾难性的质量事故,让格力痛彻心扉地领悟“质量关乎企业生命”的真谛。在行业普遍奉行“能用就行”潜规则、依赖外购零部件且质检松懈的背景下,格力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斥资成立业内首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筛选分厂”。
这个分厂的使命独特而纯粹:不生产、不装配,只做零部件的“终极守门人”。200名专职质检员如同海关关员,对每一批进厂的零部件执行220道“海关式”筛查——涵盖外观、性能乃至破坏性的型式试验。不合格品绝不流入“待用区”,而是直接退回并重罚供应商。这不仅切断了技术员与供应商可能的灰色链条,更倒逼了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升级,重塑了行业生态。
对真材实料的坚持,贯穿于格力空调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细节。
铜,是空调行业的主要原材料之一,约占原材料成本的20%。但是我国铜矿资源相对短缺,储量小,价格贵。因此,最近几年兴起一股“铝代铜”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潮流。铝材成本仅为铜的1/10,可以帮助空调企业降低成本,但是铝在熔点、热传导系数、电阻率、耐腐蚀等参数,以及长期可靠性等方面,与铜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
比如,铝的导热系数远低于铜,这意味着要达到相同的换热效率,必须增加材料用量或改变设计。同时,铝的熔点较低,焊接工艺复杂,易产生气孔和裂纹。更关键的是长期可靠性问题。铝在潮湿环境中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可能导致管路穿孔、制冷剂泄漏。
目前,已经有一些空调企业开始用铝代替铜生产空调,但是格力一直坚持使用成本更高、可靠性也更高的铜材。6月9日,格力电器副总裁胡余生面对投资者询问明确表示:“在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不能完全保证的情况下,公司暂时没有铝代铜的计划。”董明珠也一再表示:“铝的耐久性、稳定性没那么高,我们在没有百分百把握的情况下不会以铝代铜。”
格力空调比普通空调重15斤,这沉甸甸的分量就源自扎实用料的铜管与钢板,它们显著提升了空调的耐腐蚀性与使用寿命。正如董明珠所说:“即使当废品卖,格力空调都能多卖150元”。
经历了“筛选分厂”的严苛检测之后,原材料进入格力工厂,开始面临更为严格的生产、装配和检验工序。
282道生产关卡:在总装线,格力独创“自检、互检、专检”三重防护网。每位员工既是操作者也是质检员——操作前需检验上道工序(互检),完成后需检查自身工作(自检)。专业质检员则进行5项核心专检(工序、电气安全、运转、打包等),确保每个环节万无一失。
248道实验室“极限挑战”:格力空调需在模拟极端环境中证明其可靠性,经历性能、噪音、高低温、淋雨乃至高空摔打等破坏性测试。这些严酷实验确保产品在最恶劣条件下仍能稳定运行。
自动化“钢铁判官”:格力大量应用在线测试系统,可同时对多台不同功率机型进行制冷制热及电参数全自动检测,效率与精度远超人工,彻底消除主观误差。
112道最终防线:在格力空调出厂前,还需通过85道成品抽检与27道验货工序,这是流向市场前的终极筛查。近万名质检员如同精密仪器,守护着最后的质量红线。
目前,格力已经将质量管控升维至技术层面,自主研发了上千项全检控制技术。比如行业领先的冷媒精准全数检测技术,确保冷媒种类、用量、密封性100%达标,从根源杜绝泄漏隐患。格力还构建了5G+智能质量平台,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智化集成管理,实时监控、预测预警,让质量风险无处遁形。
早在2012年,董明珠就提出了“全员质量体系理念”,要求公司全体员工人人充当质检员。以此构建与实施的T9(总共9个方面)全面质量控制模式,确保产品质量。格力独创的D-CTFP质量技术创新循环与质量预防五步法,于2018年荣膺中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这套方法论,正是其“862道工序”背后的科学灵魂。
在格力工厂,随处可见的标语揭示着质量至上的理念:“质量关乎两条生命,一个是消费者生命,一个是企业生命。”正是这种以“严、实、新”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使格力电器连续7年荣获中国质量协会授予的“企业市场质量信用AAA级”“用户满意标杆五星级企业”等荣誉。
全产业链自主,铸就“成本可控”的护城河
格力敢于承诺“十年包修”并确保产品品质的深层逻辑,在于其构建了覆盖核心技术的全产业链自主体系。这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更将成本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真材实料”和“极致检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日系品牌凭借变频、多联机等技术壁垒垄断高端市场。国内企业沦为组装厂,核心部件成本占比超60%,利润微薄,质量受制于人。
2001年,格力试图与日本三菱合作变频多联技术时,遭遇冰冷拒绝:“花了十六年研发的技术,不卖!”这一刻刺痛了格力的神经: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更是企业生存的命门。
绝境催生巨变,2002年底,仅凭一张说明书和一台样机,格力技术团队昼夜攻坚,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数码多联式中央空调,一举打破日本垄断。
2004年,国家能效新标强制淘汰高耗能产品,与此同时,北方“煤改电”又急需在零下20℃的制热技术。格力做出背水一战的决定:“砸锅卖铁”自研压缩机!同年,凌达压缩机横空出世,宣告中国空调拥有了自己的“心脏”。格力由此成为首家拥有自主压缩机品牌的中国空调企业。
核心技术突破仅是起点。格力持续投入,构建了难以复制的垂直产业链,从部件到系统实现了全面掌控。董明珠曾说过:“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
格力的压缩机(凌达)、电机(凯邦)、电工产品等核心部件均已实现100%自研自产,彻底摆脱对外依存,并攻克电机绕线、涡旋加工等核心制造工艺,奠定了技术持续迭代的根基。
在制冷压缩机领域,格力是全球唯一具备全品类制冷压缩机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的企业,涵盖离心、螺杆、活塞、涡旋、转子等全品类制冷压缩机。在国内,首家自主掌握磁悬浮轴承与压缩机全套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数据中心、工业制冷等领域,服务全球1500多个大型工程。
为攻克北方严寒地区制热效率骤降的行业难题,格力研发三缸双级变容压缩机技术(2016年获评“国际领先”)。该技术突破-35℃超低温稳定制热极限,确保空调在严苛环境下仍能十年如一日地高效稳定运行,大幅降低因极端工况导致的故障风险,目前广泛应用于中国东北、北美、欧洲等严寒地区的采暖。
针对传统空调冷风直吹引发的健康不适,格力独创分布式送风技术。通过科学设计导风板角度与气流路径,实现“沐浴式”柔和送风,避免直吹体感。这不仅大幅提升长期使用舒适度,更减少了因用户频繁手动调节风向导致的机械损耗,延长产品寿命。
格力全球首创的光伏空调技术(2013年问世),彻底颠覆了空调的能源逻辑。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空调驱动力,实现运行“零电费”。其独特的能源直驱架构,减少了传统空调因电网波动、频繁启停对核心部件(如压缩机、电路板)的冲击,提升了系统的整体耐用性与可靠性。这项技术不仅成为格力打开欧美、中东高端市场的“金钥匙”,更从能源源头降低了用户长期使用成本,是“越用越省”的终极诠释。
除此以外,格力持续迭代节能环保算法(比如AI动态节能,使空调全年耗电降低13.6%,楼宇智控系统节能40%)、空气净化、静音技术等,保障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保持高性能和低故障率。
格力不断定义行业新高度,全产业链自主也为格力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
首先是质量掌控力的跃升。从源头(零部件)到终端(整机)的全程可控,为862道检测工序和真材实料(如坚持使用铜管)提供了根本保障,确保产品十年如一的可靠性。
其次是成本结构的优化。消除中间环节利润盘剥,大幅降低核心部件采购成本。这让格力在坚持高质量的同时,拥有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定价主动权,支撑其“十年包修”承诺的可持续性。
凭借对核心技术的掌控,格力最终主导了行业市场话语权。在家电企业陷入低端价格战的内卷趋势下,格力坚决不卷入低端价格战,带动行业整体升级,并成功打入全球高端市场。截至2024年,格力累计申请专利超13万件,拥有48项“国际领先”技术,构筑起了强大的技术护城河。更值得一提的是,格力主导制定了制冷压缩机的两项ISO国际标准,掌握了国际标准的制定权与话语权。
服务理念革新:10年包修,让产品和服务为品牌背书
由于消费者对于家电产品缺乏专业知识,维修时很容易陷入收费陷阱。
有些品牌方将维修服务外包给第三方维修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比如在电商平台上售价仅几十元的电容零件,维修店报价几百元;有些维修师傅技术不过关,家电修了又修,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家用电子电器类投诉量高达21.38万件,连续多年位居商品大类投诉首位,售后服务问题占比高达41.7%。
售后服务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品牌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因此,当行业主流仍停留在6年包修,且竞品所谓“10年包修”仅限高端机型或部分部件时,格力率先(2021年3月1日)对全线家用空调实施真正不限品类、不限部件的10年免费包修。
这里要注意“包修”与“保修”的区别。依据《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新三包规定),格力承诺的“包修”,意味着消费者在10年内无需为任何核心部件维修支付分文——这是厂商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而行业惯用的“保修”,则暗藏收费陷阱,属于厂商与消费者自行约定的服务。“10年免费包修”,一方面体现了格力对产品品质的高度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在国内人口红利渐失、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的大趋势下,很多企业打起“有计划废止”以提升销量的主意。“有计划废止”是一种商业策略,指的是企业通过有计划地设计产品,使其在一定时间内失去功能或变得过时,从而促使消费者购买新的产品。
“有计划废止”包括功能型废止、款式型废止和耐用型废止三种手段。其中的耐用型废止就是指通过设计产品,使其在一定时间内自然磨损或损坏,从而促使消费者更换新产品的方法。当空调品牌普遍采取“有计划废止”策略时,格力反其道而行之,提出“10年免费包修”,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格力算的不是短期的销售收入账,而是长期的品牌满意度账,当产品足够可靠,10年包修的成本将远低于其带来的用户忠诚度、复购率与品牌溢价。
此外,格力还自建了覆盖全国的服务体系,拒绝外包,确保消费者体验的全面可控。近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依据国家标准GB/T 19038-2009《顾客满意测评模型和方法指南》、GB/T 19039-2009《顾客满意测评通则》开展的2024-2025年度耐用消费品顾客满意度调查结果出炉,格力凭借优异表现,再次斩获空调品类满意度榜首。在这项权威测评中,格力自2010年起便连续16年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凭借对核心科技的自主生产、持续创新的技术研发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格力实现了十年如一日的耐用品质股票配资网站行情,成就消费者心目中的满意之选。
发布于:安徽省金富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